第三章:曹操挥军临安陵,风云突变战云起
建安年间,风云似翻江倒海之浪,于天下大地汹涌翻涌不息。安陵城,这座在乱世中如一叶孤舟勉强维系平静的城镇,终究还是被命运的洪流卷入漩涡。
一日,远方尘土蔽日,仿若一条张狂的黄色巨龙在广袤大地上肆意翻腾。斥候快马加鞭,似离弦之箭般冲进安陵城,带来了令人肝胆俱裂的消息——丞相曹操大军正浩浩荡荡地朝着安陵城进发。刹那间,安陵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奔走相告,恐惧如同肆虐的瘟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
太守府内,太守刘景桓的父亲听闻此讯,脸色瞬间如纸般惨白。他深知丞相曹操麾下军队的强大,若贸然与之正面抗衡,安陵城无疑是以卵击石,顷刻间便会化为齑粉。此时,刘景桓正因之前在医馆的纠葛,心烦意乱地在府中来回踱步,乍闻此消息,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方寸大乱。
上官飞鸿与爷爷在医馆中,同样得知了曹操挥军而至的消息。爷爷忧心忡忡地凝视着飞鸿,长叹一声道:“鸿儿,丞相大军压境,这安陵城恐将陷入水深火热的战火之中啊。”飞鸿秀眉微蹙,眼中却透着坚毅不拔的光芒:“爷爷,无论前路何等艰难险阻,我等定要想方设法保护城中百姓。只是如今刘景桓对我们心怀恶意,真不知他又会使出什么阴招。”
就在爷孙俩忧心之际,刘景桓为在父亲面前彰显自己,主动请缨参与应对曹军的事务。太守无奈之下,只得应允。刘景桓表面佯装镇定自若,可内心实则恐惧如潮涌,几乎将他淹没。他暗自思忖,若能在这场危机中崭露头角,说不定既能赢得父亲的赞赏,稳固自己在府中的地位,又能在飞鸿面前挽回些许颜面,让她对自己刮目相看。
随着曹操大军日益逼近,安陵城内各方势力的矛盾与冲突如干柴遇烈火,瞬间被点燃并愈燃愈烈。城中的富商们忧心自己的万贯家财受损,纷纷匆忙赶至太守府商议,妄图以破财之举换取平安,免受战火荼毒。原来,这城中两大富商,李员外与王掌柜,背后各自依托着不同的家族势力,在平日里便为了生意上的利益明争暗斗。此次运送守城物资,李员外背后的家族与城中某武将沾亲带故,想借此机会在太守面前邀功,故而想抢先运送物资;而王掌柜则认为自己财力更为雄厚,不甘示弱,也想拔得头筹。两人为此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刘景桓得知此事后,先是晓之以理,言辞恳切地说道:“二位员外,如今丞相大军压境,安陵城危在旦夕。若我等内部还纷争不断,一旦城破,大家都将一无所有,沦为阶下囚。还望二位以大局为重啊!”见二人不为所动,刘景桓又动之以情:“安陵城乃我等世代生活的家园,城中百姓皆为我们的亲朋好友。此刻正是需要我等齐心协力之时,莫要因一时意气之争,误了大事啊!”经过刘景桓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二人才暂且平息这场纷争。
与此同时,一些平日里对太守统治心怀不满的势力,也趁机蠢蠢欲动,妄图在这混乱局势中浑水摸鱼,谋取私利。他们暗中联络各方,企图在城破之际,抢夺财物,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刘景桓在筹备防御的过程中,可谓焦头烂额。他不仅要应对城中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还要安抚百姓的恐慌情绪。他亲自在城中各处张贴告示,告示上写道:“吾等正全力应对丞相之军,望百姓莫要惊慌,各司其职,共守安陵。”然而,百姓们依旧人心惶惶,刘景桓深知,这些举措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真正安抚众人的恐惧。而他与飞鸿之间的恩怨,在这紧张的局势下,也暂且被搁置一旁。
飞鸿与爷爷登上城楼,眺望远方那如乌云般压来的曹军,心中思绪万千。爷爷指着城外的山川地势,对飞鸿说道:“鸿儿,你瞧这安陵城的地势,虽有山川之险作为屏障,但丞相大军势如破竹,正面抵抗绝非明智之举。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觅生机。”飞鸿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回应:“爷爷,我明白。只是如今城中人心惶惶,各方势力又各怀鬼胎,局势错综复杂,犹如一团乱麻。但无论如何,我绝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我听闻古时有以奇谋退敌之法,不知能否用于当下。爷爷您精通古籍,或许能从中找到启示,与刘景桓正在筹备的防御之事相结合,说不定能找到一线生机。”爷爷听后,微微皱眉,陷入沉思:“嗯,你所言极是。我这几日翻阅古籍,倒是有了些想法,只是还需细细斟酌,看如何与当下局势契合。”
与此同时,曹操大军在距安陵城十里外扎下营寨。曹操坐在营帐之中,目光如鹰隼般落在地图上安陵城的位置,嘴角微微上扬,沉声道:“这安陵城虽规模不大,却地处要冲,拿下它,对我军的布局至关重要。”言罢,他转头对身旁的将领吩咐道:“密切留意安陵城的一举一动,一旦他们有任何异动,即刻来报。如有懈怠,军法处置!”将领赶忙抱拳领命:“末将谨遵丞相令!”
安陵城内,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百姓齐心协力搬运守城的物资,沉重的石块如一座座小山,在百姓们的肩头传递,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命运的悬崖边缘,他们的脊梁被压得微微弯曲,却依旧咬着牙坚持;粗壮的木材在众人手中传递,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场未知的战斗发出沉重的叹息。有的则在家中收拾细软,神色慌张,眼神中满是对未知的恐惧,手忙脚乱地将贵重物品塞进包裹,仿佛这样就能抓住一丝安全感,准备随时踏上逃亡之路。
而刘景桓在太守府中,与一众谋士商议对策,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一位谋士忧心忡忡地说道:“丞相势大,我等难以抗衡,投降或许可保百姓平安,免受战火涂炭。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投降,说不定丞相还能念我等识趣,保我等荣华富贵。”
另一位谋士却愤然反驳:“安陵城地势险要,若精心部署防御,未必不能坚守一阵。我等世代受汉室恩泽,岂可为了一己之私,不战而降,沦为千古罪人?此时投降,不仅丢尽我等颜面,更对不起安陵城的百姓。”
这时,一位年轻谋士站出来,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二位所言皆有道理。依我之见,我们可一边积极筹备防御,展现我等抵抗的决心;一边派人前往曹营,与丞相谈判,表明我等愿称臣纳贡,只求保全城百姓与安陵城的安宁。如此,或许既能避免与丞相正面交锋,又能为安陵城寻得一线生机。”
刘景桓心中摇摆不定,一方面害怕投降后在曹操面前颜面尽失,日后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且担心曹操未必会信守承诺,保他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又担忧抵抗会激怒曹操,招致他的怒火,使安陵城生灵涂炭,百姓惨遭屠戮。若采用折中之计,又怕两边都不讨好,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飞鸿回到医馆,看着那些前来求助的百姓,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尽己所能保护他们。她迅速着手准备一些应急的草药,将各类草药有条不紊地分类摆放,仔细研磨、包装。她一边忙碌,一边在心中思忖:“这局势瞬息万变,我必须尽快想出对策。百姓们如此信任我,我绝不能让他们失望。只是这危机重重,不知能否找到万全之策……”而爷爷则在一旁,专注地翻阅古籍,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微点头,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应对之策。他一边翻阅,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昔有……不知此法能否用于当下……若能与刘景桓的防御筹备相结合,或许……”
战云如阴霾般沉沉地笼罩着安陵城,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迫在眉睫的危机。一场决定安陵城命运的风暴,正蓄势待发,而城中众人又将何去何从,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