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化悲痛为力量,传承之路再启
于吉的离世,似一道轰然炸响的惊雷,瞬间将飞鸿的世界震得支离破碎。那段日子,她仿佛被无尽的黑暗深渊所吞噬,悲痛如汹涌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将她淹没。每个清晨醒来,她总会下意识地搜寻师傅那熟悉的身影,可残酷的现实却似一把冰冷的利刃,无情地一次次刺痛她的心。
无数个泪湿枕巾的夜晚,飞鸿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于吉的音容笑貌与他遇害时的惨烈场景交替浮现。她满心自责与悔恨,痛恨自己的无力,为何没能早一步拦下那夺命的一剑。然而,就在这深沉悲痛的谷底,飞鸿的内心悄然发生着蜕变。师傅生前对道医传承的殷切期盼,行医济世时那坚定的眼神与无私的付出,如点点星火,在她黑暗的世界里逐渐汇聚,燃起一团炽热而坚定的火焰。
“师傅,我不能就此沉沦。您的遗志,我定当继承!”在一个静谧的深夜,飞鸿对着浩瀚夜空轻声起誓,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但这一次,眼神中多了份毅然决然的坚定。
就在飞鸿于悲痛与自我觉醒中艰难挣扎时,医馆外的世界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于吉的死讯,如疾风般迅速传遍大街小巷。百姓们对于吉的遭遇悲愤交加,他们敬重于吉的医术与医德,而孙策的残暴行径,让众人心中满是不满,这股情绪如暗流在人群中涌动。
不知何时起,前来医馆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起初,飞鸿并未太过留意,只当是寻常病患。但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这些人中,许多并非单纯为治病而来。他们有的在就诊时,会有意无意地提及于吉,眼神中满是惋惜与敬佩;有的则会悄悄打量飞鸿,似在她身上找寻于吉的影子。
“这位公子,你可真有于仙人的风范呐。不仅行事利落,这看病时专注的神态,和于仙人简直如出一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飞鸿为他诊治完后,感慨地说道。
飞鸿微微一愣,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师傅的深切思念,又因得到认可而增添了几分传承的动力。“老人家过奖了,晚辈定当努力传承师傅的医术,为大家治病救人。”飞鸿语气豪爽地回应道,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些前来医馆的百姓,仿佛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飞鸿在悲痛中重新站起。她意识到,师傅的精神已在百姓心中种下种子,而她,有责任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然而,飞鸿心里清楚,继承师傅的遗志并非易事。道医之术博大精深,尚有诸多未知等待她去探索。此刻的飞鸿,已不再是那个面对危险只会惶恐不安的女子。她深知,自己肩负着道医传承的重任,哪怕前方荆棘满途,也必须坚定前行。
从那以后,飞鸿愈加刻苦地钻研道医之术。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如丝缕般轻柔地洒落在医馆的窗棂上,飞鸿便已端坐在书桌前。那些师傅留下的医书典籍,在她眼中每一个字皆如熠熠生辉的珍宝,每一句话仿若暗藏玄机的箴言,她皆细细揣摩,力求领悟其中的深邃精髓。
在钻研医书的过程中,飞鸿时常会与爷爷一同探讨。有一次,关于一种病症的治疗方法,爷孙俩产生了分歧。爷爷认为应遵循传统疗法,而飞鸿则从新发现的线索中有了不同的思路。两人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爷爷眉头紧皱,严肃地阐述传统疗法的稳妥之处;飞鸿则据理力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详细说明自己新思路的依据。经过一番激烈讨论,飞鸿结合爷爷的经验与自己的思考,对道医之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讨论结束后,爷爷看着飞鸿,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孩子,你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爷爷相信你。”
夜晚,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进入了梦乡,飞鸿却还在昏黄的烛光下,认真整理着一天的行医心得。她仔细记录下每一个病例的症状、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以备日后参考,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她对道医传承的执着。
在为患者诊治时,飞鸿不仅运用师傅传授的精湛医术,更将师傅那医者仁心的精神融入其中。无论患者贫富贵贱,她都一视同仁。面对贫苦患者,她会减免药费;面对焦虑的患者,她会耐心倾听他们的病痛,用干脆利落且充满安抚的话语舒缓他们的情绪。
有一次,一位无理取闹的患者因病情未见迅速好转,便在医馆大吵大闹,指责飞鸿医术不精。飞鸿并未生气,而是面带微笑,机智幽默地回应道:“这位大哥,您这病就像一场顽固的战役,咱们得一步步来,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呀。您瞧,这才刚打了第一仗,虽然敌人还没彻底投降,但咱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战况,再调整调整战术,肯定能大获全胜!”患者听后,不禁被逗笑,情绪也缓和了下来。飞鸿趁机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患者最终理解并配合治疗。
医馆内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这熟悉的味道仿佛给患者吃下一颗定心丸。飞鸿在药柜间如矫捷的飞燕,大步流星地穿梭忙碌,眼神专注而坚定。微风拂过,药柜上的标签轻轻晃动,似在为她的专注而喝彩。手中的药包如灵动的白鸽,稳稳地递到患者手中,仿佛传递着生命的希望。而飞鸿,也在这条传承道医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前行着,只为实现师傅未竟的心愿,让道医之术造福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