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信任与重逢
自飞鸿成功治愈水军疫病后,孙策对飞鸿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场盛大非凡的庆功宴上,飞鸿所展露的精湛医术与卓越气度,如同一把重锤,彻底敲碎了孙策心中对他的疑虑,让孙策坚信,飞鸿乃是东吴成就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此前,由于对飞鸿的真实身份与背景充满重重疑虑,孙策对其设下诸多严苛限制。飞鸿的行动范围被死死局限在特定区域之内,仿若被困于笼中的飞鸟,未经许可,绝不可随意迈出雷池半步。同时,为防止机密泄露,孙策严禁飞鸿与东吴的重要官员私下接触,将其社交圈子压缩至极小。而最为残忍的,是孙策狠心阻断了飞鸿与爷爷见面的机会,这无疑在飞鸿的心头划下一道难以愈合的深痕。
如今,鉴于飞鸿此次立下的盖世奇功,孙策决定大刀阔斧地放宽这些限制。他将飞鸿郑重地唤至跟前,目光之中,往日的审视与戒备已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信任与由衷的赞赏。孙策语气坚定且充满期许地说道:“飞鸿,你此次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拯救了东吴水军,此乃不世之功。本公决定,往后不再对你诸多掣肘,你行动自由,亦可与爷爷团聚。望你能一如既往地为东吴殚精竭虑,共铸辉煌。”
飞鸿心中暖流涌动,眼眶瞬间泛红,赶忙恭敬地躬身行礼,言辞激昂且诚恳地说道:“多谢主公信任,飞鸿定当不负主公厚望,愿为东吴披肝沥胆,万死不辞。”
得到孙策的恩准后,飞鸿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脚步匆匆如疾风般赶到爷爷所在之处。还未踏入房门,那饱含深情的呼唤已然脱口而出:“爷爷!”屋内,爷爷听闻这熟悉得如同天籁的声音,身躯猛地一阵颤抖,眼中刹那间噙满了晶莹的泪花。他急忙起身,迈着略显蹒跚却急切的步伐,向着门口奔去。
祖孙二人相见,瞬间紧紧相拥在一起,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静止。爷爷那布满皱纹却依旧温暖如初的手,轻轻摩挲着飞鸿的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地说道:“孩子,爷爷可算把你盼来了,这些日子,爷爷想得你好苦啊。”飞鸿的眼眶同样泛红,声音略带哽咽,满是愧疚地说道:“爷爷,我也日夜思念您。以前不能来看您,让您受苦了。”
二人相拥而泣,千言万语皆在这深情的拥抱中无声传递。许久,飞鸿才缓缓松开爷爷,将自己在东吴的种种跌宕经历,尤其是治愈水军疫病的艰难险阻,事无巨细地说与爷爷听。爷爷一边专注地聆听,一边不自觉地捻动着胡须,眼中不时闪过赞赏的光芒。待飞鸿讲述完毕,爷爷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感慨道:“听闻你以清热解毒、化湿健脾之法应对疫病,用药精妙绝伦,思路清晰开阔,不愧是爷爷的好孙儿。但这水泽瘴气与湿热之邪变幻莫测,往后再遇此类病症,还需留意病人体质差异,灵活巧妙地加减药方。”
然而,此时的他们并未察觉到,在遥远的北方,曹操此前未能成功擒获上官飞鸿,心中始终念念不忘。当年在安陵城,白日下那袭红衣身影,宛如划破阴霾的烈焰,以超群的箭术在乱军之中镇定自若地退敌,其英勇无畏的姿态令曹操大为震撼。而当他的目光触及飞鸿那张绝世容颜时,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心湖泛起层层涟漪,再也无法平静。那精致的五官,犹如上天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眼眸中透露出的智慧与坚毅,更是让曹操为之着迷。从那一刻起,飞鸿的身影便如烙印般深深刻在他的心底。
曹操身为一代枭雄,向来求贤若渴,他深知像飞鸿这般集美貌与智慧、勇气与谋略于一身的人才,若能纳入麾下,必能为自己的霸业增添强大助力。然而,他也清楚,如今的局势错综复杂。孙策在江东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手下兵精将广。程普、黄盖等将领忠心耿耿,其水军更是凭借长江天险,实力不容小觑。而且,曹操目前正忙于应对北方袁绍残余势力的蠢蠢欲动,以及西边马腾韩遂等势力的潜在威胁,实在不愿因寻找飞鸿一事与孙策公然翻脸,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再者,当今天下诸侯割据,各方势力相互制衡,若他因一己私欲与孙策为敌,恐怕会引起其他诸侯的警惕,刘备或许会趁机与孙策结盟,共同对抗自己,这无疑会给统一大业带来巨大阻碍。
于是,曹操虽心有不甘,但在权衡利弊之后,只是在营帐中,趁着情思涌动,挥毫泼墨,写下一首诗:
《念飞鸿》
日耀安陵烽火遒,红衣似焰敌氛休。
箭如掣电惊枭寇,颜若芙蕖动我眸。
智破危局彰妙略,心怀宏志觅良俦。
盼卿归赴鲲鹏业,同靖尘寰定九州。
曹操写罢,凝视着诗句,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无奈。营帐内,烛火摇曳,昏黄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他的手指轻轻划过纸面,仿佛在触摸飞鸿的容颜,低声自语道:“如此佳人,兼具倾国之貌与惊世之才,若不能为我所用,实乃一大憾事。但如今局势艰难,不可贸然行事。”他眉头紧锁,心中满是纠结,情感与理智在内心激烈碰撞。他对飞鸿,不仅是单纯的倾慕其容颜与才华,更是隐隐觉得,飞鸿或许是他成就霸业路上的关键助力,这种期待与现实的冲突,让他时而烦躁地起身踱步,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
但曹操并未完全放弃,他暗中加强了对边境情报的收集,派遣了更多精明的探子,密切关注东吴的一举一动,不仅仅是关于飞鸿的消息,还包括东吴的军事部署、政治动向等。同时,他利用与东吴有往来的商贾、间谍,在不引起孙策怀疑的情况下,旁敲侧击地打听飞鸿的线索。每当探子带回关于东吴的情报,曹操总会在营帐中,对着摇曳的烛火,仔细翻阅,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飞鸿有关的细节,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丝希望,期待着能再次与飞鸿相逢。
然而,曹操觉得单纯等待消息太过被动。他心生一计,决定以这首《念飞鸿》为诱饵。他故意让一些与东吴有联系的人知晓,曹操正在以诗为线索,广发英雄帖,声称能解诗中深意并找到飞鸿者,将获重赏。他料定,此消息若传入东吴,必定会引起一番波澜,说不定能借此扰乱东吴的局势,引出飞鸿的线索。
与此同时,曹操营帐中有一亲兵,偶然间看到了这首诗,被诗中的深情所打动。后来,他在一次与东吴边境百姓的交易中,不慎将记录这首诗的纸张遗落。这纸张辗转落入一位东吴书生手中,书生被诗中描绘的神秘红衣人所吸引,便在文人圈子中传阅。
此时,东吴一位颇负盛名的大儒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仔细研读后,在自己的讲学中对诗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诗中“盼卿归赴鲲鹏业,同靖尘寰定九州”之句,暗示曹操欲得此“飞鸿”以成就霸业,而此人若与东吴有所关联,恐将引发曹操与东吴之间的微妙局势变化。这番解读随着大儒的门生四处传播,使得这首诗在东吴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从文人雅士到市井百姓,都对诗中的“飞鸿”充满了好奇与猜测。
在江湖之中,说书人将此事绘声绘色地演绎开来。只见那说书人一拍惊堂木,眉飞色舞地说道:“各位看官呐,今儿个咱要说的,可是件奇上加奇的事儿!当年,在那安陵城,白日里那可是战火漫天呐!城楼上太守之子刘景桓眼看就要命丧敌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衣女子,嘿,正是那上官飞鸿!她张弓搭箭,‘嗖’的一箭,正中那追来的夏侯渊手臂。夏侯渊吃痛,攻势一缓。这上官飞鸿趁机又连发数箭,敌军纷纷倒下,愣是救下了刘景桓。之后啊,夏侯渊恼羞成怒,带兵紧追不舍,可这上官飞鸿身法灵活,几次三番都让夏侯渊扑了个空,愣是没抓住她。后来啊,这上官飞鸿不知为啥,竟是逃到了咱东吴地界。那曹操曹丞相,对这上官飞鸿那可是一见钟情呐,从此念念不忘,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呢!” 台下听众听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对这故事充满了好奇,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首诗最初在东吴文人圈子里流传开来。一位喜好诗词的书生偶然得到这首诗,被其文采与背后的故事所吸引,便在文人雅集中将诗展示给众人。文人们对诗中描绘的奇女子以及曹操的深情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赞叹上官飞鸿的英勇,有人猜测曹操的意图。随着这些文人在不同场合提及此事,消息逐渐从文人圈子渗透到市井之中。百姓们大多只是心生好奇,街头巷尾时不时有人谈论起这个神秘的上官飞鸿。
孙策得知此事后,想起近日陈飞鸿在处理事务时展现出的果敢与智慧,与传闻中上官飞鸿的英勇形象隐隐有几分契合。又忆起上次飞鸿与周瑜切磋箭术时,飞鸿那精湛的箭术,箭如掣电,丝毫不逊色于诗中所描述的上官飞鸿。心中不禁一动:“飞鸿?这名字竟与传闻中的上官飞鸿如此相似,而且他的箭术同样高超,难道真有什么关联?”
一日,孙策与飞鸿议事完毕,不经意间问道:“飞鸿,你可知道上官飞鸿这个人?姓名竟与你如此相像,当真是巧合。”
飞鸿心中一凛,但神色未变,镇定答道:“确实是巧合,主公,我也不知此人。不过听闻此事,能让曹操如此大费周章,想必这上官飞鸿有些不凡之处。”
此时,周瑜恰好前来求见。进入营帐后,周瑜神色略显凝重地说道:“主公,近日听闻民间传言,曹操苦寻一女子,还为此作诗,此事在东吴上下传得沸沸扬扬。如今又有消息传来,曹操竟以这首诗为饵,广发英雄帖,悬赏能解诗中深意并找到飞鸿之人。曹操此举,恐怕意在扰乱我东吴局势,不可不防。”
孙策面色一沉,目光如炬,沉思片刻后说道:“曹操这老贼,果然心怀叵测。公瑾,你有何对策?”
周瑜微微皱眉,目光深邃,从容说道:“主公,曹操此计虽阴险,但我们也不必慌乱。一方面,我们依旧不动声色,加强边境往来人员的暗中留意,布置细密的情报网,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刻知晓。我已挑选了一批精明强干且忠诚可靠的将士,组成专门的情报队伍,他们乔装成普通百姓、商旅或是流民,分散到边境各处,密切留意往来人员,尤其是那些形迹可疑之人。一旦发现与曹操相关的情报,或是有任何关于神秘人物的线索,便会第一时间传回。另一方面,关于舆论引导,我已安排几位善于言辞、熟悉东吴各地风土人情的官员,深入民间,在各个城镇的集市、酒馆等人群聚集之地,不动声色地引导舆论。他们会在与人交谈时,有意无意地提及曹操寻找飞鸿之事,强调此事并无大碍,只是曹操的一时兴起,让百姓们不必过于担忧,从而稳定民心。但曹操这一招,也提醒我们要加快对自身内部的清查,以防有人为了曹操的悬赏而暗中生事。”
孙策点头赞同道:“公瑾所言极是,就依你说的办。同时,我们也不能只被动防御,需主动思考曹操下一步可能的行动,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飞鸿在一旁听着,心中暗自忧虑。他深知若自己身份暴露,可能会给东吴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在与孙策、周瑜交谈时,他表面镇定,内心却如翻江倒海般纠结:“若承认身份,曹操必定不会放过我,东吴也可能因我陷入危机;若继续隐瞒,一旦曹操有行动,东吴毫无防备,后果不堪设想。我到底该如何是好……”这种纠结在他日常行动中也愈发明显,原本果断的他,在处理一些事务时,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沉思,手中的笔在竹简上悬停许久,却难以下笔,流露出一丝犹豫。
然而,飞鸿的异常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一日,飞鸿外出归来,总觉得身后有几道若有若无的目光。他心中警觉,表面却不动声色。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种被监视的感觉愈发强烈。他深知,曹操的密探可能已经开始行动,并且获取了一些关于他的模糊线索。每一次出门,他都要格外小心,留意周围的一举一动,生怕因一个疏忽而暴露身份,给东吴带来灾祸。
与此同时,东吴朝堂上,对于曹操此举也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武将之首程普,性子直爽,率先站出,双手抱拳,大声说道:“主公,曹操这分明是挑衅!末将愿率一队人马,趁夜突袭曹操营帐,给他个下马威,看他还敢不敢如此张狂!”
一旁的谋士张昭则皱着眉头,缓缓摇头道:“程将军,此事不可鲁莽。曹操老谋深算,设下此局,必有防备。我军贸然出击,正中其下怀,恐会陷入困境,危及东吴安危啊。”
程普一听,涨红了脸,争辩道:“那张先生之意,难道是要我们坐以待毙?”
张昭捋了捋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当然不是。我们应按兵不动,加强防守,观察曹操下一步动作,再寻应对之策。”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有的支持程普,主张主动出击,展现东吴的威严;有的赞同张昭,认为需谨慎行事,避免落入陷阱。朝堂上顿时吵得沸反盈天,气氛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