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痛苦抉择
飞鸿拖着仿若坠着千钧重负的双腿,艰难地挪回居所。一踏入屋内,他便似被抽离脊骨的傀儡,直直瘫倒在榻上,眼神空洞,尽显失魂落魄之态。
屋内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可此刻这香气却似变得刺鼻,仿佛也在刺激着他的神经。书架上摆满了泛黄的医书,那是师傅于吉倾囊相授的见证。墙壁上,师傅亲手绘制的他的画像静静悬挂,旁边的弓则记录着与周瑜的情谊。这些陈设,此刻却如重石般压在他的心头。
曾经,师傅于吉对他寄予厚望,将毕生医术和为人之道毫无保留地传授。犹记得那个静谧的夜晚,昏黄的灯光在微风中摇曳,师傅坐在他身旁,耐心讲解药理。师傅专注的神情、温和的语调,仿佛仍在耳边回响。而师傅惨死于孙策之手的场景,如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每每忆起,都让飞鸿的心涌起钻心的痛。那血腥的画面、师傅临终前绝望的眼神,如噩梦般挥之不去,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他不禁想起,当时自己若能再勇敢一些,或许就能救下师傅,这份自责如芒在背,时刻刺痛着他。
初入孙策府,飞鸿满心皆是恨意。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看到孙策为东吴百姓所做的诸多实事。城中疫病肆虐,孙策果断调配资源协助他救治百姓,那坚定的眼神、雷厉风行的指挥,让飞鸿心中不禁动容;面对战乱后的民生凋敝,孙策积极组织重建,亲自参与规划,力求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份心系苍生的胸怀,也在悄然改变着飞鸿对他的看法。与周瑜的相处,更让飞鸿感受到了东吴将领的非凡气度。周瑜平时对他关怀备至,箭术切磋中又对他欣赏有加,给予他支持与鼓励,让飞鸿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感觉,渐渐地,他心中的仇恨开始松动。在为东吴屡立战功的过程中,他更是将个人恩怨置于一旁,一心为东吴的大局着想。他时常思考,或许仇恨不应蒙蔽双眼,东吴百姓的福祉同样重要,这才慢慢放下了部分仇恨。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此次师兄们的胁迫,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划破了他内心的平静。当看到那封装有爷爷医馆招牌一角的黑色信封时,飞鸿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脑门。信封上,一抹暗红色的印记格外刺眼,似是干涸的血迹,旁边还潦草地写着一行威胁的字。附带的信件中,言辞冰冷地警告他,若不按要求行事,爷爷必将性命不保。窗外,原本明媚的天空不知何时已被乌云遮蔽,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阵狂风突然刮起,吹得窗户“哐当”作响,仿佛也在为他内心的痛苦哀号。
飞鸿痛苦地用双手抱住头,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内心仿佛被卷入一场惨烈的风暴,一方是对师傅如海般深沉的愧疚与复仇的执念,如汹涌的浪涛,不断冲击着他的理智。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他怎能忘却师傅的冤屈;一方是对周瑜和孙策复杂交织的情感,周瑜的关怀与支持,那些温暖的瞬间,如春日暖阳,让他心生眷恋;孙策给予的施展空间与赏识,让他找到了自身价值,如同坚固的礁石,试图稳住他内心的天平;另一方则是对爷爷性命如焚般的担忧与恐惧,像炽热的火焰,随时可能将他吞噬。爷爷那和蔼的面容、温暖的笑容,以及祖孙间的深厚情谊,让飞鸿怎能眼睁睁看着爷爷陷入危险。这三种力量疯狂地相互拉扯,令他仿佛置身于无间炼狱,每一秒都在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煎熬。
夜越来越深,屋内昏暗的光线仿佛也被他的痛苦感染,变得愈发黯淡。角落里的蜘蛛网在微风中瑟瑟发抖,网上粘着一片不知何时飘来的枯叶,仿佛象征着他此刻摇摇欲坠的决心。居所外的街道寂静无声,远处山峦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阴森,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危机。窗外风声呼啸,仿佛是命运的悲号。寂静中,唯有他沉重的呼吸声和偶尔压抑不住的痛苦低吟,打破这死一般的沉寂。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传来了第一声鸡啼,黎明的曙光如利剑般,透过窗户的缝隙,悄然洒在飞鸿身上。一夜未眠的他,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憔悴,但在那深处,却渐渐燃起了一股坚定的火焰。他握紧双拳,指关节泛白,暗暗发誓,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荆棘密布、危机四伏,他都要拼尽全力,为师傅讨回公道,守护爷爷的平安,同时也要在这复杂如迷宫的局势中,为东吴寻得一线生机,为自己找到一条问心无愧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