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年前由翰林大学士举荐入宫成为三品侍中女官后,纪盏便一直留在仪贵妃宫里服侍,她自小天资聪颖,熟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两年来也偶尔去御书房侍奉,昭帝刘信生性多疑,性情不易捉摸,但纪盏从未御前出错,甚至在昭帝忧虑如何稳住朝纲收拢臣心时大胆谏言献策,就如她往日在学堂大胆发问先生为何女子不可考取功名进朝为官一样,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这天下谁人不知昭帝是踩着人头才登上了如今的皇位,十六岁的纪盏却明珠在心直陈不讳,颇有纯臣风范。
仪贵妃想在宫里举办百花宴,宴请京城的王公家眷,昭帝忙于朝政对此未过多询问,于是她让纪盏着手负责百花宴全部事务,仪贵妃自入宫后并不喜与外人走动,所以纪盏以为这次是昭帝授意仪贵妃通过家眷们了解京城王公贵族们的动向,纪盏猜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仪贵妃要给自己的弟弟镇北将军赵云知相看未来的将军夫人。
纪盏并不知赵云知即将回京,上次见面还是她入宫前日,女官有一条严苛的规矩:三年内不得婚嫁,她还记得赵云知当日对她说的那些话:“我已请命前往边疆,你不愿现与我成婚,我尊重你的选择,三年后接你出宫,到时候就去你家提亲,我赵云知此生非纪盏不娶”……赵云知威武英俊,那日月色皎洁,看着眼前这个言辞真挚的男人,纪盏比往日心动许多,赵云知的心意纪盏早已了然于心,“愿得两心同,不做辜人翁”,但从未正面答应这份心意,从小她便不愿拘于女儿家那方寸之地,寒窗苦读、勤奋习武,为的不仅是不落于男子,更是为了外面的广阔天地。
纪盏作为百花宴的主事,忙碌自是不必说,终于在宴期前完成了庭院的布置,名帖也在半月前送达各府,仪贵妃对布置后的花景甚是满意。纪盏并不知道这场宴会将给她带来什么,她这一路走的太过顺畅,从未有过波折,从未预料到昔日对她照拂有加的人却将无辜的她第一个“献祭”,少年得志在权势滔天面前犹如琉璃击钟,不值一提。
百花宴设在了宫里的碧水园,碧水园是先皇后的手笔,招募养花匠人要求一年四季都要有鲜花盛开,春日桃花、夏日荷花、秋日菊花和冬日水仙等等,观花的园台要白玉石修葺,圆台要连着四条长廊通向花圃,台下有一人深的水池要养一些名贵的鱼儿,水池连接八条水道环绕在花圃四处,每日一换,耗费巨大。修建完工后先皇大赞并提笔赐名碧水园,即使这座花园的修建耗费了很多人力财力,当时的边疆还在打仗,粮饷迟迟得不到拨付,朝中怨言载道,但先皇并不领会。
这两年碧水园疏于打理没有了从前的热闹艳丽,仪贵妃进宫后也只来过一次,直到百花宴。纪盏叫人清理了水池的金鱼,倒也显得清澈干净,水在动花在静,水无声花有香,二者即配矣。四条长廊做成了花廊,其中一条紫藤花廊甚是好看,台前的花圃里百花盛开芬芳满园,水道也被修上了隔断,仪贵妃最爱牡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站在圆台上最醒目的就是纪盏让人在正前方栽种的牡丹花田,一条水道连接两处,格外赏心悦目。
百花宴这日,碧水园里花团锦簇,各宫娘娘和贵妇贵女门信步其中,一片好风景。圆台上的仪贵妃身着明黄束领长袄,耳坠金丝抱珠,头顶金玉璀璨的发冠,走起来那珍珠步摇竟不见波动,围着的贵妇几人也是雍容华贵气度不凡,纪盏等众人来齐一切妥当后便撤到了远处的花亭,仪贵妃此刻忙于应付那些亲眷们,一时半会儿不会再找她。
桃花寓意新生,桂花香气袭人,荷花纯洁高雅,菊花最是长寿吉祥,纪盏环手抱胸靠在了花亭的柱子上闭上了眼睛,今日天清气爽,此时无人打扰,何不眯眼打个盹儿?百花铺开在她面前,清风徐来吹起耳后的长发,今日她穿了一身白色束裙,蓝色丝带系于腰间,脖颈修长雪白,发箍上一枚祥云簪子,整个人透着爽利的矜贵……
几缕花香飘过,纪盏察觉到一丝目光盯着自己,睁开眼发现崇安王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亭内的凳子上,便赶忙行礼。崇安王刘瑜的父亲在三年前跟随昭帝起事,并在关键时刻带头杀入京城,为昭帝挡剑当场身亡,所以登基后便大赏这位堂侄,将他留在京城做了个富贵王爷,崇安王也曾请命带兵去消灭侵扰边疆的羌族,但皇帝一直未允。
看到这个京城一等一的美男子此刻旁若无人的坐在这里,纪盏有些不明,和赵云知比起来崇安王确实俊俏不少,多了几分华贵少了几分男人的“野味”,在宫里每次看到他纪盏心里都会冒出五个字“霸道的面首”,就跟第一次看到赵云知觉得他是个“腼腆的莽夫”一样,虽有些无礼却着实好笑,纪盏对她心里的这两个形容很满意,赵云知不会介意,崇安王又不曾知晓,少女的奇怪心思往往都是自我满足便够了。
崇安王看着眼前低头嘴角微笑的纪盏便知道她肯定又在心里编排自己了,但今日的她却显得生动许多,刚才远远看到靠在柱子上的纪盏时让他心里一阵燥热,罢了回去吧免得让人非议这位小娘子,崇安王离开了。
纪盏看着走远的崇安王想到前不久他送了自己一块玉佩,说是皇上赏的只有一个,他说那是小女孩会喜欢的便随手给了自己,京城众人都对这位王爷不甚了解,觉的他不过是个靠皇帝的富贵闲散王爷罢了,可纪盏却觉得他与自己有着一样的抱负,不然也不会三番四次的前去御书房请求昭帝让自己去军营历练,皇帝从来只让他等,不说何时……想来仪贵妃不见自己也要找了纪盏便踏上长廊往圆台上走去。
“听说仪贵妃有意让国公的小女儿息黄与他弟弟成亲,你看今天一直拉着国公夫人说话,息黄也在旁边陪着”
“秦国公这个女儿从小体弱多病,不常出门,这次国公夫人竟带她来估计也是有这个意思”
“两家算是门当户对,国公家可要好好照顾女儿了,不然这生孩子都难”
……
什么!!纪盏以为自己听错了,可赵云知不是在边疆吗?未曾来信说会现在回来啊,纪盏有些慌乱,加快脚步向圆台走去,转过拐角,她看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是赵云知,所以仪贵妃今天百花宴就是为他办的,秦国公兵权在握,息黄又是唯一的女儿,确实门当户对……纪盏心里一阵翻涌,只觉的有些晕眩,她立马扶住柱子,她在赵云知走后的一年里真的期待过回来后的情景,但从未是今天这样,此刻息黄就站在他旁边,仪贵妃满意的眼神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赵云知是怎么想的?不!不重要,我只是一个宫里的女官,而秦国公会是赵云知强大的靠山,想来仪贵妃谋划很久了,还好她之前就叮嘱赵云知不许将他的心意宣之于众,不然以自己对仪贵妃的了解,怕是会被对付……纪盏盯着前方很快的分析局面,眼神聚焦又迷离,今日已不必上前了。
仪贵妃让赵云知带息黄去花圃转转,息黄久未出门,今天又加上良人在侧,美景衬托便不免有一些悸动,伸手摘花时竟掉进了水道,只听一声“云知哥哥救我”,心不在焉的赵云知这才反应过来赶忙飞身下水扑救。
息黄被带到了贵妃宫里,太医告知息黄本就体弱多病,这次落水加上惊慌失措心神不宁,需要好生休养不可再刺激她,仪贵妃并不想自己尽心安排的一桩婚事就此告吹,所以便让赵云知送国公母女回府。
虽有意外,但这场百花宴很成功,仪贵妃很是满意,特意求昭帝封纪盏为御前侍仪,在御书房侍奉,纪盏距离权力之巅如此相近,本就身形修长的她一身红袍站在宣德殿外接受了封赏,眉目清丽、面若沉玉,而今年她才十七岁,众人只觉的天之骄子也不知过如此。昭帝登基的这三年,沿海倭寇进犯,边疆羌族趁乱骚扰,税赋加重百姓苦不堪言,先皇昏庸治国无能,而这位昭帝大力培养亲信醉心集权,无人看见民间疾苦,只想刮尽民脂民膏,拿着圣旨走在宫里的纪盏忧心忡忡。
纪盏告假三日回了纪府,赵云知等了两天都未见到,纪侯夫妇看出了赵云知的心思,劝他莫要给纪盏招惹是非,仪贵妃在百花宴的安排全京城都知道,如果他因心悦纪盏而抗拒国公家的婚事那只会带来麻烦,这个麻烦会落到纪盏和纪府头上。
最后一天纪盏觉得长痛不如短痛,还是要做个了断,于是请赵云知去了书房。看见日思夜想的心上人自他回京后便避而不见赵云知只觉的心底酸涩,他都懂都了解,回想回京的路上他恨不得马上就出现在心爱的人面前,想象着相见时的激动,可谁知姐姐竟自作主张安排婚事,本想在百花宴那天推辞,结果息黄又因他看顾不利落水生病,息黄无辜,他不能逃避这份责任,于是常去国公府探望,期望等息黄好转后说清自己的想法,可谁知赵秦两家竟火速布置婚事,他必须马上行动。
再见却是这般痛苦难言,赵云知双目已红,他看到纪盏表情时便明白事态已无法挽回,如果他不顾安排非要求娶纪盏,那姐姐必会勃然大怒,国公府也不会善罢甘休,自己不会有事,但纪盏和纪府会被针对,她如今有了自己满意的成就,不能被自己破坏。赵云知在的来的路上就决定了,他沉声道:
“我会与息黄说清,请国公府退婚”,说罢他掏出一个梅花发簪递给纪盏,命运的走向从不能预料,权力支配下的二人更无法得到圆满结局,纪盏故作轻松道:“平日我不方便带着它,宫里也赏了很多,你拿回去吧,其他什么都不必再说,我明白,今日晚些时候我就回宫了,自此愿你一切都好”,她并不关心赵云知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说罢便大步回了自己的院子,赵云知将那枚簪子收回后去了国公府。
这对苦命鸳鸯都为了对方强行压抑了自己的感情,但当他们以为湖面回归平静的时候,总有石子抛来,息黄死了,国公进宫面圣,纪盏感觉一股浑然的寒意向自己围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