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的角度出发,袁本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塔」的问题让华熙沉默了几瞬。
“我记得曹操曾经说过,‘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不对啊,他还说过‘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呢……精神分裂?”
“你才精神分裂,”华熙的思绪被打断,没好气道,“孟德的意思是,其势强盛,其人不足为惧。”
“他曾言‘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明白吗?”
“明白,”「塔」不满,“你这样讲,好像我不懂文言文一样!”
华熙嗤笑:“那你把文言文转白话文的翻译器关掉。”
“……咳,”「塔」果断转换话题,“所以,你是怎么看的?”
“……曹操的评价很恰当。”
“荀彧说他是布衣之雄,能聚集英杰却不能恰当地使用。”
“郭嘉说他想要效仿周公,却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陈寿说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塔」若有所思:“意思是他不行?”
“……不是,”华熙微微摇头,“官渡兵败之前,他跨据黄河下游的四州之地,领众数十万,是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这种成就,可不是因为运气好。”
“曹操可以说他不足数,荀彧和郭嘉可以说他不会用人、好谋无决,但那是他们自己有实力。”
“何况,郭嘉亦曾言‘袁绍有恩于民夷’,荀攸也说过‘绍以宽厚得众心’。”
“陈寿可以批判他的不足,但那是站在后世史官纵览全局的立场上。”
“何况,他也肯定了袁绍的功绩。”
“对历史一窍不通的人,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地指责袁绍,认为他不行?”
“……键盘侠这种生物,实在恶心。”
啊这。
「塔」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老狐狸只是在骂自己家里的键盘侠,没它什么事,对吧?
「塔」觉得自己不能再想了。
它整理自己与华熙的对话,意识到一个问题——
“那你呢?”
华熙微怔。
“从你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哪个你。”
华熙默然。
半晌,她才开口道:“作为华夏,我的评价与他们相仿。”
“作为我自己……”
“我跟他不熟。”
*
出生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不及弱冠就担任郎官的袁绍见过华熙。
朝廷之上,年幼的帝王强持镇定,却依旧显出无措。
身侧是临朝摄政的太后,身后是着同样服饰的少女。
……少女看上去不过刚刚及笄。
……比帝王大。
这一幕有些荒诞,尚且年轻的袁绍垂下眼眸,抑制不住脑中的想法。
国灵临朝,以示正统。
那就是,「汉」?
她可曾注意到自己?
——不曾。
华熙不会专门关注一个郎官,即使他身世显耀。
弱冠之后,袁绍出任濮阳县长,遇母丧辞归,因政治黑暗、宦官专政而装作隐居,于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
黄巾起义爆发,大将军何进辟召,袁绍从命出仕。
这一回,华熙注意到他了。
——他与何进共谋除去宦官的大事,并付诸行动,想不注意到都难。
却也只是注意到而已。
除去正面碰上时的行礼,他们没有任何交流。
——袁绍清楚华熙绝不会插手这方面的事,与她交流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容易引起宦官的警觉。
没人清楚华熙对此有什么看法,但她展露出的态度一如往常。
作壁上观。
不予置评。
何进身死,袁绍诛尽宦官,因与董卓政见不同而逃奔冀州。
至此,华熙再也没有见过他。
战火绵延,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于疼痛中听得他的消息。
担任讨伐董卓的盟军首领,夺取几州成就霸业,官渡之战败于曹操,忧愤而亡。
……如此而已。
*
听完华熙的讲述,「塔」一时不知该如何言语。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袁绍在其间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仅于华熙而言——
当时,对方并未给她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
后世,对方并未让她久久挂怀、难以放下。
重临故地,官渡之战将至,袁绍兵败已近,华熙没有见他的想法。
写好辞信后,她去了江东。
时间刚刚好,她可以看一看那位不是故人的故人。